《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年总目录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2023年第1期目录
名家观点
大改革、大发展、大提高、建强国
——周远清的“教育人生”
王静修
本期关注
论全球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趋势
周洪宇,常顺利
教育法治专题
“放管服”背景下教师资格认定制度改革研究
申素平,延 然
中国的教育改革迫切需要制订《学校法》
程方平,王 军
高校学术委员会建设遭遇困境的原因与对策
田鹏慧
中小学学生申诉制度优化路径探析
——基于31个省份学生管理相关规定的实证分析
郝盼盼
教育史专栏
“六三三”学制百年回眸与展望
王 慧,陈晴晴
中国共产党领导西藏教育现代化的历史性成就、经验与意义
吴明海,王晓宇
高等教育
国际比较视角下的通识教育实施体系研究
董 申, 马莉萍
“五维一体”:新时代全面加强高校劳动教育实践路径刍议
杨莲霞,李玉妹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
我国高职院校行动逻辑的现代转向
——基于制度逻辑的视角
孙长远
职业教育助推共同富裕的内涵、逻辑及行动框架
李名梁,史静妍
教师与教师教育
教师公共精神:历史回溯与当代审思
毛 菊,李育球,武 敏
成效·局限·改革:“G-U-S”三位一体协同育师机制审思
徐 红
师范专业认证视域下“新师范”体系创新路径研究
李克军,赵博文
学前教育
国外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供给的经验、问题及启示
——以美、英、日为例
索长清 ,王秀青
幼儿园家庭教育在线指导:内涵意蕴、价值重构与发展转向
冯江英,王建虎
复杂动态系统模型:幼小衔接期儿童学习与发展问题研究的新路径
马君谦
2023年第2期目录
名家观点
陈桂生的“教育学之问”
——西学东渐的影响与中国教育文化的特点
陈桂生
本期关注
教育强国与人的现代化发展
范国睿
教育史专栏
“学而愈明”:《论语》的“学习”智慧及其当代创生
张传燧,赵 雯
民国时期私立大学对西方本科教学制度的移植与转化
——以大夏大学导师制为例
刘振宇
高等教育
大学智库建设专题
大学智库建设:内涵、路径及挑战
杜瑞军
与学科协同发展:英国高校智库建设经验及启示
——以苏塞克斯大学发展研究院为例
倪 好,周谷平
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进展成效与路径优化
柳天恩,董葆茗
高校网络舆情的类型、特征及引导措施研究
李明超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
美国注册学徒制的改革进程及启示
——基于社会伙伴关系理论视角
庞世俊,王雨馨
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制度的问题、成因与行动策略研究
——基于制度失范的视角
陈凤英,李 杰
三螺旋模式下高校继续教育协同治理机制构建
王福胜
教师与教师教育
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进阶发展创新模型研究
马 婕,高雪冬
县域中小学教师短缺的多重内涵
孟雅琴
国际与比较教育
国际大都市的高等教育如何发展
——纽约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段世飞,赵佳晶
从“阵列”到“光谱”:国内外高校通识课程的主题矩阵设计
薛 静
学前教育
幼儿园课程可持续发展的理论阐释与实践路径
黎平辉,邓秀平
幼儿教师专业素养养成:TTK 学习共同体视点
李慧方,罗生全
2023年第3期目录
名家观点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之路
周洪宇
本期关注
英国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道路选择及思想基础
胡 娟,徐鑫悦
教育史专栏
奠定一流之基:美国大学数学学科的发轫
何振海,杨 搏
晚清民初语文课程学科定位定性问题研究
——兼论工具性质观出现的历史必然性
解光穆,李 莉
高等教育
大学书院制兴起的动因与时代意义
张亚群
由“器”及“道”:中国大学生学情研究的本土化历程与展望
周溪亭,张蓝文
基于不完全信息视角的博士研究生招考方式分析
崔志伟,刘鹏然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
生命历程视角下脱贫农户抗逆力培育的叙事探究
欧阳忠明,黎宸辰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能力开发与就业风险应对
郑爱翔,张红芳
国民幸福感、伊斯特林悖论与农村成人教育
吕国光,吴艳梅
“双减”研究专题
“马-萨模式”视域下“双减”政策执行制约因素及纾解路径
——基于东中西部6省30个县(市、区)的调查
付卫东,陈安妮
“双减”背景下学生学业压力减轻了吗?
——基于东中西部6省30个县(市、区)的调查
曾 新,张钰迪
我国减负政策变迁研究
——基于倡导联盟框架的分析
闫建璋,张 婧
“双减”政策执行过程中面临的阻力及消解路径
张善超,熊乐天
课程与教学论
乡村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开发:深层困境与路径选择
任 卓,秦玉友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新困境与破解对策
——基于“供给侧改革”视角
王春红,刘艳房
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融入高等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的有力保障
孙艳平,高子彬
帮助父母成为最好的照护者:挪威父母育儿支持战略及启示
杨廷树,洪秀敏
2023年第4期目录
名家观点
关于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若干思考
周谷平
本期关注
高校德体美劳过程性评价研究
陆根书,李运福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专题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内涵、表征及实施路径
申国昌,白静倩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愿景、实践错位与形塑路径
刘 晓,李甘菊
教育史专栏
当前我国外国教育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
侯怀银,梁林珍
延安时期乡村学校劳动教育体系的形成及影响
杨 涛
教师与教师教育
师德传统与现代建构
储朝晖
身份理论视域下编外教师身份困境及超越
马永全,严 姣
嵌入性视角下的教师队伍女性化及其应对
姚 岩
乡村教师的日常生活与身份认同
——基于三位特岗教师口述史资料的文本分析
苏尚锋,邹甜成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小同行”学术群体的结构探析
——以“双一流”建设研究为例
武建鑫,王嘉琳
科研项目绩效表现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227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项目的实证分析
毛智辉,眭依凡
高校基层管理人员角色理论与现实冲突
刘金凤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
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知识变革三论
唐林伟
技能型社会建设的路径:基于技能型人力资本增值的张力转化
张 弛,和 震
职业教育与工匠精神的一体化建构
张 微,孙士江
学前教育
我国学前教育质量的政策变迁历程、演进逻辑与未来展望
——基于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视角
陈志其,蔡迎旗
看见差异中的共性:儿童立场的幼小衔接与实施路径
石建伟
2023年第5期目录
名家观点
从中华民族的历史中汲取有益的教育经验
田正平
本期关注
古代教育人物群体的最初建构
——以20世纪上半叶38种教育史著作为中心的考察
杜成宪,张月佳
教育史专栏
教师职业的过去·现在·未来
希腊古典时期高等教育职业教师兴起与角色职能承担
宋耀武,刘秀英
清代教师惩戒权的文化内涵与制度特征
施克灿,程春玉
建党百年乡村教师激励的演进逻辑与未来走向
陈玉玲
新中国乡村教师政策的变革、实践困境及优化策略
王 慧,刘 睿
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历史成就、基本经验与发展愿景
曲铁华,张 妍
新时代乡村教师激励效果实证分析
高慧斌
招生与考试
世界一流大学本科招生制度的个性、共性与经验
——基于6所不同国家世界一流大学的考察
李木洲,傅冠华
高考分省招生制度背景下个体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平等的测度与分解
乐志强,刘英莹
高等教育
我国“工业大学”与英国多科技术学院之比较
佘磊磊,张 炜
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创业意向研究
——基于修正的TPB模型
吴书新,刘 洋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
中国现代社区教育经费投入体制的回溯与前瞻
——以投入主体为核心
邵晓枫,罗志强
职业教育适老化的缘起、样态与路向
陈明建,屠明将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如何进行人才培养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经验与启示
黄巨臣,李乐帆
道德教育
立德树人背景下幼儿德育的意义及实施
秦光兰,江璐兮
新时期小学德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探索
赵慧霞,李春颖
2023年第6期目录
名家观点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动因、进路与方向
钟秉林
本期关注
民办高校发展走势与前景
别敦荣,李佩娅
教育史专栏
经学传承与家风养成:以魏晋南北朝为中心的考察
孙 杰
海洋教育史:概念、体系与战略视野
刘训华,励 琳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
2022年度中国职业教育学术研究热点、趋势与前沿(特邀主持人:李红宇)
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热点识别与评析
李红宇,徐亚男,张思洁
文献计量视角下的职业教育研究进展五年比较
周文杰,刘 蕾
我国职业教育研究趋向探析
王 丹,张 磊,赵悦言,杨 阳
我国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及其发展前景解析
文玉锋,马倩妮,尚宏利
高等教育
新中国高等教育政策的人民性及其具体体现和必然诉求
张传燧,唐亚琴
院校市场背景下高校品牌的形成机制———基于组织内外部互动的理论分析
姜尚峰
地方高校文化育人的理论与实践
李玉红,盛婉玉
儿童研究与教育专题
具身认知视域下儿童哲学学习空间的重构
高振宇,濮 琳
从物到事:“跟随儿童”的创造何以可能
———以加雷斯·B.马修斯的儿童哲学为例
郑敏希,周慧川
国外幼儿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的核心议题与拓展空间
单文顶,李春刚
国际与比较教育
美国留学生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回溯、反思与展望
安亚伦,刘宝存
美国学前教师工资制度改革的举措和启示
贺红芳
课程与教学论
我国传统语文读写结合演变与反思
李丽华
普通高中教研组团队效能差异研究
高建华,苏君阳
项目式教学在高中地理学科中的应用
李 薇
THE END
往期推荐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年第6期目录及摘要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年第5期目录及摘要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年第3期目录及摘要
投稿须知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设有“教育史专栏”“高等教育”“比较教育”“教师与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论”“学前教育”“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等栏目。本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AMI 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全国高校社科名刊,“教育史专栏”是教育部名栏。为方便作者投稿,投稿须知如下:
一、篇名
篇名应简明、确切,能概括文章的要旨,一般不超过20字。必要时可加副标题。
二、作者署名与工作单位
作者姓名置于篇名下方。译文的署名,应著者在前,译者在后,著者前用方括号标明国籍。
作者应标明其工作单位全称、所在省、城市名及邮政编码,加圆括号置于作者署名下方。
一位作者只标一个工作单位(二级单位原则上只标一个);若该作者有多个工作单位,其他的单位在作者简介中予以说明。
多位作者的署名之间用逗号隔开,署名作者原则上不超过两个。
三、收稿日期、基金项目与作者简介
需标明收稿日期,置于文章首页地脚。
来稿若属省部级及以上基金资助项目,须在文稿首页地脚处注明何种基金项目、项目名称、批号。
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籍贯、学位、职称、主要研究方向。已获得博(硕)士学位者,标明博(硕)士学位,正在攻读博(硕)士学位者,标明博(硕)士研究生。
四、摘要与关键词
摘要是论文主要观点的摘写,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须用高度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全文的主要信息,忌用“本文介绍了”“作者认为” 等用语。摘要一般300-400字。关键词是能够体现论文主要内容的标识性词语(可以是词,也可以是词组),以便于检索,忌用一般性的词语。关键词一般为3-5个,之间用分号隔开。
五、正文
正文中的标题力求简短、明确,题末不用标点符号。层次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5级。一般写法为一、(一)、1、(1)、1),不宜用圈码(如①、②等)。引语与结语不加序号。
来稿不少于12 000字,选题必须具有前沿性,采用文献具有原始性及翔实性,理论与现实相结合、论证过程合理、结论具有创新性。学术规范,文稿完整,应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引言”部分必须有相关学术史的评述。凡在文章的任何部分,没有出现任何相关的学术史的内容,一概不予刊发。
用字须符合现代汉语规范,除某些古籍整理和古汉语方面的文章外,避免使用旧体字、异体字和繁体字。
六、注释
注释置于正文之后,主要用于对文内某一特定内容作必要的解释或说明;难以按参考文献格式规范的典籍,亦可归入注释部分。
七、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不少于15个,须采用原始资料,杜绝使用二手资料。著录须遵循国家有关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项目要齐全,其排列顺序以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为准,序号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示。中国古代或外国文献的著者须标明其朝代或国籍,置于方括号内。凡引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须使用人民出版社最新权威版本。
使用数据库、计算机程序及电子公告等电子文献类型的,其标识参照《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相关规定执行,标注发布时间及引用时间。
八、本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热点焦点问题提倡做专题研究,对有重大学术理论创新的文稿,优稿优酬。
九、本刊实行三审制,取稿标准重在学术建树。
十、作者应遵守学术规范,查重率不高于10%,凡发现载文有学术不端行为者,5年内本刊不受理该作者任何稿件。
十一、来稿需提供详细通信地址和电话号码等信息。作者须确认稿件系首次刊发,承诺该稿在刊发前不再送交其他刊物发表,并寄交电子文稿(word格式)。
十二、依照著作权法有关规定,本刊有权对来稿行文进行必要的修改、删节,如经作者同意也可对内容作必要的修改,这种修改以不歪曲原作主要观点为准则。如作者不允许对内容作任何修改,请务必在来稿中说明。所刊文章观点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刊意见。
十三、来稿刊发后如被国家级或国内外知名文摘刊物转载、摘录、复印,或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请作者告知本刊责任编辑。
十四、来稿恕不退还,请作者自留底稿。稿件寄出2个月后未收到采用通知的,可另行处理。
十五、论文一经我刊录用即表示全体作者同意将论文整体及相关附件的全部复制传播的权利——包括但不限于复制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广播权、表演权、翻译权、汇编权、改编权等著作财产权许可给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使用,编辑部有权通过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式使用:1.包括但不限于以各种已知或将来可能出现的形态、格式和介质,如光盘、磁盘和网络等形式,复制、发行、信息网络传播、广播或其他传播方式使用许可内容;2.翻译、改编、汇编该论文,以及利用该论文的图表,摘要或任何部分衍生其他作品;3.除本刊自行使用外,本刊有权许可第三方平台(含中国知网)等行使上述权利。
十六、论文录用后,本刊向作者一次性支付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核准的稿酬(含转许可费)
版权声明
本微信公众号系《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官方微信,如无特殊说明,本微信内容均来自《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期刊,版权所有,欢迎转载。
封面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刊声明●
一、《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不收取审稿费、版面费等任何费用,也从未委托过任何人或组织代为收费组稿。如有个人或组织假借我刊名义收费,均属诈骗行为,须承担法律责任。希望广大作者和读者提高警惕,防止上当受骗。
二、《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投稿邮箱:
教育史 高等教育:gaoxiaoli67@163.com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fenglin@hebtu.edu.cn
教师与教师教育:fenglin@hebtu.edu.cn
国际与比较教育:jianghuili0512@163.com
课程与教学论 学前教育:huosujun08@163.com
教育理论及其他:jiaoyub@hebtu.edu.cn
三、电话咨询:
教育科学版:0311-80786366
编辑部办公室:0311-80786360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编辑:王艺然
审核:谷更有、孙秀昌、高小立、姜惠莉、霍素君、孙斌、冯琳、孙武、李阳、寇文亮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长按识别二维码进入网站
网站|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